采用全套特石模式的南德农庄一片生机盎然
作者 曹英 刘雅卓
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中国人温饱问题的业已解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明显提升,由过去吃得饱到吃得好,转变为对农产品的品质需求。目前,我国常规农产品过剩,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有机产品却微乎其微, 只占全国农业的0.95%,土壤、肥料、虫害导致该领域低产出、高成本、靠天吃饭的现状,难以产业化、产量低和高成本是有机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时,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生产端的农残污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绿色农业等政策红利的推动下,有机农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风口。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生态有机农业系统性研究和实践之一的企业,上海特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原山西太原市特石生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特石公司”),经过十余年深耕研发与实践,探索出一整套的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的解决方案,成为世界领先的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七项国家专利,二十余项创新技术。在日前举行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上,特石模式首次亮相,有望为有机农业破路。
特石生态创始人韩农(左一)
为乡村基础干部讲解特石模式
破解农业行业痛点
“现代农业过度依赖农药、化肥和石油矿产资源,大规模单一机械化种植,严重污染土壤、水和空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提质升级,变数量导向为质量优先、数量并举,彻底解决农业生产方式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特石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创始人、特石公司董事长韩农直陈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必须拥抱先进的、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韩农在十余年的实践中意识到,有机农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用系统的观念来实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之路。面对行业痛点,特石模式应运而生。
特石变压厌氧发酵罐进行高效的废弃物循环利用
何为特石模式?“作为一套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这套模式从基础的土壤水系改良到生态循环有机肥料、种植管理、病虫害控制,再到有机养殖等环节,有效解决了现代农业污染、可持续性差、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力低、成本过高、农业产量低的问题,放弃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法,而是强调生态体系的整体均衡,具有全体系、低成本高效率、生态修复的特点。”韩农说。
特石南德农庄有机种植养殖技术员、微生物实验室实验员沈维向记者展示了特石模式与其他农业模式的对比结果。特石模式的产出与石化农业模式、生产成本相当,而产品品质却大幅提升,土壤改良通常只需要半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并且变压厌氧发酵技术可在14小时内把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转化成沼液肥和沼气,供农业生产和生活使用,实现农业废弃及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达到94%的消化率。而一般生态有机农业土壤改良往往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传统堆肥或沼气池需要3个月左右。
实验员沈维在做微生物分析实验
技术匮乏倒逼自主创新
中国要实现强盛、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打造创新高地。特石公司十二载的自主创新路,正是中国科技崛起的一个典型缩影。特石南德农庄农技工程师沈卫峰坦言,长期以来,石化农业的导向使得科研资源都集聚在以化肥农药为基础的方向上,科研院校中很难找到有机农业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生态有机农业技术能够借鉴的理论几乎是沧海一粟。
作为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的核心,获得专利的特种微生物技术和变压厌氧发酵技术支撑了特石农场的土壤改良和生态循环,对特石模式产生了里程碑式的意义。“生肥入地”是农业生产的禁区,传统有机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才能在地里施用。一次偶然,韩农看到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消除撒在土地中的鹅粪虫卵和蛹,并且接下来在这块地上种植的多种蔬菜获得了超过施用化肥的产量,而且品质更好。经过分析,他发现过去人们的观念可能存在误区,生肥会带入虫卵和有害菌,并且导致烧根烧苗,所以都是腐熟后使用。经过多次实验,探索出一套既能避免虫卵病菌和烧苗的风险,又能快速形成土壤腐殖质化有机质的技术方法。
特石农场的生态条带
这次发现带给韩农意想不到的结果。为了试验前人几乎从未涉足过的领域,试验团队天天睡在试验车间里,发酵试验的成功改写了厌氧发酵理论;为了观察有机养殖试验效果,每天与鹅同住,最终所有畜禽养殖营养系统的各项技术均获成功......
同时,特石公司组建跨学科团队,并与中国科学院农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植物所、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等院校、机构的专家、教授进行合作,共同探索特石模式。此后,特石模式在山西太原、广东惠州、上海浦东等地区的农场进行实施和应用,生产效果和土壤及环境改良状况完全应征了特石模式的特点,并先后获得欧盟和国标双重有机认证、欧盟有机转换认证。
特石模式沙盘
原中国科学院农业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王大生评价,该模式由生物循环系统、有机种植和有机养殖为循环要素,由多项专利和20余项科研实践成果支持的技术体系,体现了生态循环、农业高科技、低碳环保、生产过程和产品有机化的鲜明特点。
据悉,特石公司的有机“版图”正在不断扩大,已同印度尼西亚安塔集团有机蔬菜基地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该项目将是特石模式第一个走出国门的项目。同时,将与新西兰等国家展开合作。“特石模式的农业一产为二三产发展提供了优质且价格适中的初级农产品,同时也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这就让美丽乡村具备了稳定的、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韩农说。
乡村振兴规划的提出,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中央刚刚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着重指出,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应如何理解有机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又应如何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对此,有着十余年有机农业实践经验的上海特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农,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
“有机农业首先是基于自然科学的产业,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科学的乡村生活方式,构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模式。”韩农首先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所在,乡村振兴要重构乡村新时代的文明,而不是恢复上世纪的文明。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受到来自产业因素、农村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因素三方面的冲击,形成了有产量无品质、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环境污染、效益低下、食品不安全、生态破坏等六大现状,解决农业问题迫在眉睫。
“农业如果不升级,现有的农业模式利润低,甚至亏损,农户收入低,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同时,现有的生产模式不仅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对农户健康威胁很大,所以年轻人更不愿意从事农业。”韩农向记者道出了对现有农业模式的担忧。
乡村振兴,需要农业升级,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转向生态农业成为行业的广泛共识,既需要能保障产量,提升品质,同时又要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模式。
“实现乡村振兴要做到‘四有’,有业、有技、有商和有文,目的首先是经济繁荣,脱离了一产这个基础产业的振兴是沙滩盖楼,基础不稳,振兴难行,打好生态有机农业产业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有了造血功能的一产,二三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文化复兴,就是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韩农认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彰显时代特征的结合,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
在韩农看来,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恰好整体解决了有机农业大规模、大面积发展的瓶颈(土壤、肥料、病虫害、高成本)问题,着眼于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端的生产力水平,体现了农业生产的“两高两低”特点,即高产出、高品质,低投入、低成本的特质。
“全套技术体系打造的生态(有机)农业,其自身就具备了行业竞争力,是对原有生产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如此一来,一产不仅具备了自身的造血能力,而且为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根基,并以此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韩农说。
在此套体系中,能够为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提供物美价优的初级农产品,农业二产也摆脱了以往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的窘境,还能营造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能展现更加自然丰富的景观。这些就为开展涉农教育(自然教育)、涉农餐饮、涉农旅游、涉农康养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生态(有机)农业基础上打造的自然教育、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更具备竞争力和长久吸引力。由此形成了有机结合的农业一产、二产和三产联动发展,也带动了涉农服务产业(科研、媒体、金融等)和周边产业的发展。
“如此一来,我们的乡村不仅有着优美的生态环境,而且在衣食住行上甚至有着比都市更好的条件,配套商业、娱乐、医疗和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乡村有了相比都市的比较优势,青年人才下乡、返乡,不仅能留住脚,更能留住心,新乡村文化也发展起来,从而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此外,韩农建议,技术体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