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永航 来源:上海市农委 原标题:打造都市绿色农业“大循环”——浦东新场南德农庄引入特石有机农业模式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连年增产,但农产品安全和品质却一直受到消费者诟病,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矛盾正如十九大提出的,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承载压力的同时为消费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是当前农业生产经营者们正在思考的重要问题。浦东新区南德农庄通过引入特石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
为减小农业生产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浦东新区自2016年起开展畜禽退养,共清退生猪31.6万头、奶牛0.87万头、家禽133.5万羽,折合标准猪58万头。畜禽退养彻底解决新区农村地区畜禽养殖对周边河道、空气的不良影响,切实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但同时也对种植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减少了区域内的有机肥源,提高了绿色、有机种植的生产成本。位于浦东新场镇的南德农庄自2017年3月起引入特石有机农业种植方式,利用秸杆、菜叶、树枝等农业生产废弃物,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作有机肥料,对土壤进行改良,既化解了有机肥源的问题也进一步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循环农业是发展都市绿色农业有效路径和手段,但传统的循环农业采取的是“种养循环”的模式,即通过对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进行堆肥、发酵、还田等处理实现农业生产的“变废为宝”和循环利用,但这一模式与新区作为国际大都市郊区对环境的严苛要求难以有效兼容。特石农业有机生产模式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难题,通过专门培育的微生物对秸杆、菜叶、树枝等有机质直接进行分解,生产有机肥料,绕过了畜禽养殖这一环节,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大循环”。同时,通过对种植品种茬口的科学规划和轮种套种安排避免了土壤肥力衰竭,通过在种植区域周边种植香草等作物吸引害虫天敌并结合其他绿色防控措施实施有毒农药的“零使用”,建立起了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绿色农业产生方式的全面应用。
“绿色、有机农业很难做,规模化种植不用药根本不行,而且成本很高,消费者还不信任,有没有市场?做不做得出?”南德农庄负责人老潘在初次听到特石模式时,心足充满了疑惑和顾虑。
“我们的技术在其他地区已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成本和售价并不会比传统的种植方式高很多,一定是普通消费者接受得起的。至于市场信任,只要我们用心做,总会争取到的”,特石农业董事长韩农向老潘解释。
“那行,我们一起试试吧”,长期从事农业的老潘深知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变则退,不变则亡。
“在变革中蜕变,在蜕变中升华”描述的正是南德农庄一年来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在特石农业的帮助下,对南德农庄的土地开展了全面的测量,并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和种植要求,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配制专属的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经过改良,南德农庄土壤质地和结构都得到了较大提升,板结状况大幅度降低,土壤团粒结构逐渐改变,土壤PH趋于中性,有机质由原来的1.8%增加到2.3%,氮磷钾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都符合各种蔬菜的生产要求。种植过程中除了使用少量杀菌的波尔多液不使用农药化肥。农庄蔬菜种植区周围种植了多样性的诱导植物和蜜源植物,吸引迁徙的生物天敌定居,通过以虫治虫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有机生产的虫害问题,实现病虫害的前端控制,并为园区提供生物多样性的观光环境。对于种植区的杂草,特石农业的方式不是使用除草剂,而是在菜苗定植前先行翻除,定值后依靠植物的生长优势抑制杂草的生长。为避免同一区域、同一作物连续种植影响土壤的综合肥力,农庄蔬菜品种都要根据科学计算后进行轮作。
“韩老师的办法真的很管用,现在我只吃自己农庄种的蔬菜,因为我们真正做到了不用化学农药、不用化肥”,农庄里老潘乐滋滋地说道。农庄种植的蔬菜经过SGS取样检测,2017年10月份以后生产的蔬菜,100项农残全部为零检出,同时也获得了欧盟有机认证(转换期)。同时,老潘担心的绿色、有机种植成本高、产量低的情况也没有出现,经过半年的测产,南德农庄大部分的叶菜类每轮次亩产均超过2000斤(净菜),西红柿预测亩产超过2万斤,桑椹2018年大丰收,水蜜桃和翠冠梨目前长势良好,预测将达到常规种植的亩产水平。
“现在蔬菜的平均售价大概在8元一斤,比传统种植的略高一些,但应该是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现在新区在试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我们正在和镇政府合作帮助周边农户处理秸杆、树枝等废弃物,这样农户们就不会把这些废弃物乱堆乱放或丢弃到河道里影响环境了,我们也得到了有机肥的原料,希望我们的模式能得到推广,服务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特石农业董事长韩农介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