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甘肃高台:千方百计把人民的事情办好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6-10 21:18:49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高台县,嘱托当地党政干部,“这是一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一定要把她建设好。”

一年来,高台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县呈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蹄疾步稳、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生态产业生机勃勃、民生事业日臻完善的喜人景象。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高台县,感受这里正在发生的新发展、新气象、新变化。

没想到大西北也有这么美的县城: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的新变化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巴丹吉林沙漠之南。这些地理信息容易让人联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部风光画面,但真正走进这里,却发现她还兼具“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江南婉约风情。尤其置身于高台县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处处小桥流水、翠径花艳,人们在这里尽享“生态氧吧”的舒适与惬意。“没想到大西北也有这么美的县城”,前来旅游的游客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高台城市湿地公园)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城市湿地公园的前身竟是一片又脏又乱的“垃圾场”“烂河滩”。华丽“蝶变”的背后,是高台县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

近年来,高台县坚持“生态城市”定位,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打造了占地3.05万亩的大湖湾生态新区,奔涌不息的黑河从过去的“绕城而过”变成“穿城而过”,不仅使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的3.67平方公里拓展到8.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8.7%提高到50.03%,还“擦亮”了“黑河水乡城市”这张名片,成为河西走廊独具特色的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高台县始终把完善城市功能作为提升城市“内涵”的着力重点,相继建成水之印广场、水如意生态绿地、九年一贯制学校、园林式中医院、养老服务中心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游泳馆、体育馆、中医馆、科技馆等民生项目24个、各类城市景观景点近百个,人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新型城镇化形态加速呈现。 

“建新不忘旧”。高台县逐年加大对老城区的建设投入,连续三年持续推进城市“填白补齐”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城区集中供热、垃圾污水处理、备用水源地建设、旅游厕所等一大批市政项目。同时,倡导“精明增长、紧凑发展”理念,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全天候环卫保洁等制度,整体提升了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有效满足了市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都与其城市形象宣传用语“灵秀高台,一个来过还想再来的地方”高度契合。

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扎实推动乡村振兴

漫步在南华镇南岔村小广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主题景观格外引人注目,掩映在丛丛绿树中的是一排排新建的徽派风格民居。村民王兵国正在自家经营的农家院门口招揽生意。“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周围环境越来越好,来乡村体验生活的游客也渐渐多起来了。”言语间透露出这个农家汉子的憨厚和朴实,他满脸堆笑地邀请笔者一行参观他的农家园。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得益于高台县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幅度、惠及面最广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政策。2018年,该县退出插花型贫困县序列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就成了摆在高台县党政领导班子面前的又一大课题。经过反复调研论证,高台县委县政府决定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大规模实施村居风貌提升行动。

为了破解资金难题,高台县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换取群众过好日子”的理念,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衔接,探索提出了由政府、银行、农户三方联合融资,以县农投公司为平台对向国开行申贷,对下由县农商银行分户放贷,政府全额贴息,农投公司统贷统还的融资模式,计划向国开行贷款16.71亿元、政府全额贴息5.76亿元,对全县近3万户农户房屋通过新建、改建或拆除复垦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房屋农户自筹3万元、贷款12万元,还款期限15年,从第4年开始每年偿还本金1万元;改建房屋农户贷款4万元,还款期限8年,每年偿还本金0.5万元,让农户以最小的经济压力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

这一融资模式,不仅得到了全县农民的广泛认可,也被国开行作为典型经验全面推广。去年,高台县按照“整体谋划、逐步推进,示范引领、典型带动”的思路,完成南岔、东联、红联等8个示范点439户房屋新改建任务,带动全县新改建房屋2170户、拆除空置房屋1170户。当前,今年新一轮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全面开工,已开工新建、改建或拆旧复垦7400多户,建设如火如荼。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凋蔽落寞不再是农村的代名词,高台的农村就是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高台的农民就是要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面对即将搬入新建住宅的围观群众,县委书记杨成林信心满满,如数家珍。

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打造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两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集群

走进高台县能源化工产业园,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厂房车间跃然眼前。张掖市晋昌源煤业公司年产20万吨中温焦油加氢处理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施工人员忙着架设输变电配套设施,“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的96%,预计10月份就能建成投产。”项目负责人张振斌介绍。

3年来,高台县能源化工产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在这片戈壁滩上成长起来。该县牢牢抓住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煤炭运输“主通道”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晋昌源煤业公司发展煤化工产业,先后引进煤化工关联产业项目8个,不断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从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出发,高台县规划打造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两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集群。发展化工产业,很容易让人想到环保。高台县党政领导班子早在两个化工园区规划建设之初,就有清醒的认识,定下了“生态优先、环保第一”的发展“铁律”,主要领导带队赴外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听取专家意见,提出了“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管理”的园区建设理念。除了严把项目引进关口外,园区积极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危(固)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中心、安监环保一体化监管平台等设施,加强企业监管,切实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安全发展。

“一区两园”是高台县落实国家战略任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倾力打造的主要平台。按照规划,将利用3-5年的时间,把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推动两个百亿元产业园实现税收20亿元左右,跻身全省重点化工园区行列。高台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骞介绍。

目前,两个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对于实现这个目标,王骞充满了信心。届时,县级财政税收将“翻三番”,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骨干财源缺乏、乡村振兴投入不足、无钱办事的局面也会有效破解。

拿着工资当农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时下,正值高原夏菜收获季节。高台县宣化镇的供港蔬菜基地上,一株株鲜嫩葱翠的菜心经过采摘、精选、包装、冷藏、运输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3天后将会出现在广州、深圳、香港等沿海城市的各大超市。

据了解,供港蔬菜基地是高台县2017年开始倾力打造的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以“打造一线城市优质‘菜篮子’”为目标,引进了上海特石、深圳茂雄、香港文汇、新疆新地4家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推动蔬菜产业向绿色生产、包装加工、冷链配送、供港直销全产业链方向发展。目前,已建成基地2个,种植面积达1万亩。

高台县特石蔬菜生产基地)

供港蔬菜基地只是高台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多年的实践中,该县逐渐形成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提标扩面、打造品牌,接二连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着力发展壮大蔬菜、制种、草畜等优势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子。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走特色发展的路子。地处祁连山浅山区的新坝镇,制种花卉姹紫嫣红;中部,骆驼城镇的制种玉米一望无垠、南华镇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延绵数公里;北部黑泉镇的万亩枸杞基地花开正艳、养殖廊带横贯东西……这些,都是高台县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的真实写照。

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高台县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聚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规划总面积5万亩,目前已完成投资2.2亿元,建成面积1.8万亩,流转整理土地1.45万亩,建成设施棚室5428亩,标准化露地蔬菜生产基地9000亩,辐射带动全县种植蔬菜面积15万亩以上。

吕兴林是高台县南华镇先锋村三社村民,13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后,不但能拿到土地流转金,地上的各类政策性补贴还是自己的。“我也参加了专门的培训,在南华工业园区一家企业上班,媳妇除照顾好家里外,抽空到农业示范园打打零工,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我这可是拿着工资的农民咧!”吕兴林高兴地说。

文明引领社会新风尚: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高台县30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写请战书、捺红指印,经过层层考察,先后派出了2批5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在抗疫一线火线入党的王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万分:“我们的每一分辛劳都是在为挽救生命而努力,我会随时接受祖国召唤!”

默默奉献一生的村医、拾荒抚养弃婴的残疾老人、捐献器官的好人群体……这些普通人的事迹,构筑起了新时期高台人的精神丰碑!县文明办主任张臣道说,“张掖市5例器官无偿捐献者和首例公职人员骨髓无偿捐献者都来自高台县,我们县是全省器官捐献最多的县份”。高台县先后有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32人入选“甘肃好人榜”,位居全省前列。

这些“好人现象”背后,离不开高台县坚持不懈抓教育教化。

高台县始终把教育作为民生大事来抓,着力在“基础改薄、教育提质、普惠公平”上下功夫,2019年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高考一本上线率51.86%,本科上线率96.57%。连续七年领跑全市。尊师重教、崇文尚学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

用好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红色记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主题教育、实践课堂、文艺创作、文化展览等形式,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不断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正面示范引导,出台道德典型礼遇关爱办法,广泛开展典型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和教育。先后评选出省级道德模范2人、市级13人、县级80人,表彰五星文明户593户、“最美家庭”614户,孝老爱亲、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优良传统成为了乡风文明的主旋律。


图片展示

@copyright 2018 上海特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